欢迎访问保山市电子政务网站集群,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首页 | 信息公开 | 法治建设 | 政民互动 | 专题专栏 
 环保动态  机构介绍  领导简介  直属单位  通知公告  人事信息  办事指南  党建廉政  建议提案  曝光台  公开电话 
政务信息     |
 规划计划  环评管理  财政信息  水环境  大气环境  生态保护  核与辐射  土壤管理  宣传教育  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管理     |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图库>>正文
品昌宁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30日 15:46  浏览:   作者:  来源:云南日报  打印正文

“‘天堂’是人们对一种极美地的追求,是人间向往的仙境,昌宁居然有天堂山,居然不是当代人为索取旅游效益才取的此名,而是老祖公的老祖公传下来的,天堂自古就有仙境般的美丽……”看过这段文字,无论谁都会产生到天堂山一看的冲动。

这段文字,是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欧之德先生在去年3月到昌宁采风后写下的,短短3天的采风,欧之德和30余名作家、艺术家用不同的视角,发现和记录了昌宁之美,留下了无尽的感慨:“像进了世外桃源”、“原汁原味的山水真美”……

昌宁之美,美在山

97.1%的国土面积是山区。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读出昌宁的特点。“山的那边是什么?”在昌宁,如果你问这样的问题,答案往往只有一个字——“山”。一座座有名的、无名的山相连,一群群小山组成了一座大山,一群群大山组成的一个山系,山系与山系相连,组成了错落有致的昌宁地形。而天堂山,无疑是昌宁众山里最有名,也是最美丽的。她不仅有一个梦幻般的名字、有美丽的“衣裳”,还有着一个个蕴藏了太多太多的内涵,承载着太多太多的希望。

属碧罗雪山南沿部分的天堂山位于昌宁北部,是昌宁右甸河、大田坝河、橄榄河3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地跨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森林覆盖率达95.1%。从最高峰松子山原始林海放射开去,沿山梁走向形成了茂密的林带里,孕育着无限神奇。零星分布的竹林和沼泽地与天然林相交织,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天堂山是植物的天堂,多种级别的保护植物,在这里找到了“乐土”;天堂山是动物的天堂,181种陆栖脊椎动物在这里找到了“家园”;天堂山是百花的天堂,万亩杜鹃林、千亩木莲花、珍稀黄杜鹃与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花一起,每年春天都会相约绽放;天堂山是水的天堂,“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原始丛林里小溪潺潺,千亩高山湿地连出水织的地毯……

与天堂山一样,昌宁的每一座山都有着不一样的神韵,有着不一样的传说。这些山,在展现美、展现奇、蕴含神秘的同时,更孕育着生命力量。一股股清泉从山上流下,润泽着山下的土地,润泽着万物苍生。感恩的昌宁人,把这些山称为“乳山”,用崇敬的心,守护着大山,守护着绿色,守护着美丽家园的脊梁。

昌宁之美,美在水

在天堂山,有一条名叫红豆河的小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潺潺地流着,清澈见底的山泉盘旋于丛林之间,自由地穿行、自在地歌唱,为寂静的丛林增添了些许灵气,让美丽的天堂山更具诗情画意。在昌宁的大山之间,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许多小溪像红豆河一样,逐渐汇集成河,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留恋,慢慢地向远方的大海而去,一路上用自己全身的灵气,让大大小小的坝子充满了活力。河流所到之处,滋润出肥沃的土地。沿河而居的人们,依靠田园收获丰饶的果实,与万物生灵一起,享受着水一样的幸福生活。

从唐古拉山下一路奔涌而来的澜沧江身上充满了传奇,在经过昌宁54公里的两岸,写下了许多美丽传说。如今,曾经奔涌不息的澜沧江停下了脚步。小湾水电站的建设,让澜沧江大峡谷变成了百里长湖。放舟长湖,沿岸的风景穿行眼前,快乐的水鸟翩翩起舞,天堂山及周边大山的倒影时隐时现,让人宛如置身仙境一般。船行鹅头山下,云雾中的天鹅头显得格外神秘,而水中的倒影却格外清晰。

昌宁之美,美在茶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生活,需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因为生活在山里,整天与山相伴,昌宁人对绿色充满了崇敬与向往。于是,昌宁人种粮食、种茶叶、种核桃、种甘蔗、放牛羊……所有的产业,几乎都与绿色有关。

昌宁,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茶,一片树叶与昌宁人世代相伴。历史上,昌宁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史载,这里曾出过一种“碧云仙茶”,作为贡品晋献给万里之遥的皇室;编撰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的《云南图经志书》卷六“湾甸州部分记载: “与镇康间其勐通山(今昌宁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如今,在昌宁海拔1400—2500米的区域内,许多古茶树依然焕发着生机。全县共有百年以上古茶树15万余株,其中基部径围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有3.9万余株,有4株古茶树的基部径围达到了惊人的400厘米。这些珍稀的古茶树,有的生长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的就散布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千百年来与村民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如今,只要靠近昌宁,就能感受到这里与茶的交融,无论是历史还是人文,都深深刻上了茶的印记,茶叶已成为了昌宁最重要的文化元素。行走在昌宁,徜徉在淡淡的茶香里,坐在千年古茶树下,喝一口农家传统的小罐茶,或品一杯醇香的昌宁红,自然的味道唇齿留香,在“人在草木中”的字体结构里,让心静下来,让思淡泊起来,回归自然的感觉,或许就是这样。

昌宁之美,美在城

“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是故乡。”明代状元杨升庵到过昌宁后,忍不住留下了这样的赞美。遥想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里的蛮荒,一定让杨状元心里揣满了恐慌。到了昌宁,杨状元却在这山里、这水里、这人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昌宁很早就有人类文明在此发祥、在此延续、在此发展。大田坝乡德斯里出土的包括农耕器具、生活用具等在内的新石器,就是无言的证明;陆续出土的铜鼓、编钟、铜钺等青铜文物,诠释了这里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去年,昌宁人类文明史再有新证据——右甸坝东部大甸山发现古墓葬群发掘的198座各类墓葬、280余(套)件青铜器、石器、陶器、铜铁合制品、铁器、琥珀、海贝、麻织品、竹藤等器物。周围的几个文物点,还有多处房屋、墓葬遗迹现象,并出土了一些证明器物。把这些证据串成一条线,一个古代城郭和城里城外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呼之欲出。

“城不大而颇高,亦边疆之雄也。”这是徐霞客在游记里对当时右甸城的记述。1639年农历8月的一个傍晚,徐霞客从永昌到右甸,为昌宁的历史留下了一段重要纪录。史载,昌宁古城始建于1598年。而据徐霞客游记记载,他所入驻的是江西籍葛姓之人所开的驿馆,这足以说明在那个时代,这里就已经是敞开的、繁荣的。

昌宁县城坐落在田园生态得天独厚的右甸坝之中,背靠天堂山原始丛林,三面环山,右甸河穿城而过,万顷田园风光独具特色。县城与周边的村落、民居一起依山而建、伴山而居。与坝子里的4万亩农田共同构成了一幅山水田城遥相呼应、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山水田园城市画卷,成就了“田在城中,城在田中”的现代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生活场面。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昌宁人,耕耘着、积淀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耈街大山深处的苗族同胞,用独特的“语言”在麻线织成的布面上,一针一线地描画着自己的历史,织就了独有的五彩霓衫,昌宁苗族服饰也因其独特的艺术,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沿黑惠江而居的珠街彝族,以别出心裁的唢呐联手奏在云南民族民间器乐大赛上技惊四座;生活在亚热河谷的傣族同胞,也创造出了独有的土司文化。

通讯员 吴再忠 记者 贾云巍




主办:保山市环境保护局  运行管理:保山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电话:0875-2191028

地址:保山市隆阳区金山路16号   网站标识码:5305000008  滇ICP备12002983-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