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市电子政务网站集群,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首页 | 信息公开 | 法治建设 | 政民互动 | 专题专栏 
 环保动态  机构介绍  领导简介  直属单位  通知公告  人事信息  办事指南  党建廉政  建议提案  曝光台  公开电话 
政务信息     |
 规划计划  环评管理  财政信息  水环境  大气环境  生态保护  核与辐射  土壤管理  宣传教育  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管理     |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图库>>正文
生机勃发的昌宁城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30日 17:43  浏览:   作者:  来源:云南日报  打印正文

在城市中心腹地建农业示范园,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既要保护自然生态,又要实现经济发展,他们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既要立足农业县的实际,又要突出山水田园主题,他们将如何构建大山水格局,做足“山水文章”?昌宁给出的答案是—— 要金山更要青山 要效益更要蓝天

生机勃发的昌宁城

清澈如镜的大城水库

万亩连片的青山茶海

图片均由通讯员 毛三 吴再忠 提供

珍惜山水田园 永葆生态家园

初冬时节,披着慢慢散去的晨雾走进即将完工的昌宁生态农业示范园,不禁让人困惑:在一个城市中心腹地建设这样一片农业示范园,昌宁人的出发点是什么?沿着示范园旁的右甸河往南或往北继续走,答案渐渐明朗起来。

右甸河横贯昌宁县城坝区,坝区内全长18.6公里, 10条大小支流分列两侧。一直以来,昌宁始终把右甸河作为母亲河,对河道进行持续的保护和治理,近年来,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对坝区段10.92公里的河道进行治理,并结合河堤道路、灌溉沟渠、桥梁、绿化,打造出穿坝而过的绿色生态走廊。生态走廊的两侧,4万余亩农田里,农民们正在劳作着,城市居民则三三两两走在田间道路上,享受着休闲时光。近年来,昌宁县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对坝区内的农田进行全面治理,并在田间路网两旁植下了四季桂、樱花、红叶石楠、碧桃等树种。正在散步的瞿会珍老人说:“要是我们在这些田地里盖房子就不会有这么舒服了,这种保护和建设的方式真是为我们着想。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昌宁会更漂亮、更舒心。”

建设农业生态示范园、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生态走廊。这些,都是昌宁县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宜居山水田园城市的措施。站在山上放眼俯瞰,昌宁县城坐落在田园生态得天独厚的右甸坝之中,三面环山,右甸河穿城而过,县城与周边村落、民居依山而建、伴山而居。这种传统的居住理念,源自昌宁人对山水的敬畏、对田园的珍爱。时至今日,昌宁人依然传承和弘扬着这种特有的居住文化,珍惜大自然赐予的良好环境,在建家、建村、建城中,都把保护生态、保护农田作为“底线”,从理念、空间、布局、景观等方面,充分体现“山水田园”特色,实现山水田城互为呼应、城镇村落天然融合、自然人文和谐共生、农耕与城市两种文化相互交融。

田园是山水田园城市最基础的“组件”。昌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把保护坝区农田、保护田园风光作为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了《昌宁县城田园风光保护暂行规定》,将坝内农田和周边的山、水、田、林等在内的105平方公里纳入保护范围,将县城坝区南北两片3万多亩农田调整为田园风光保护控制区,严禁用于城市开发建设。在产业发展上优化重大项目布局,禁止高污染、高能耗类工业进入县城及周边田园,合理规划公路等重大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田园风光的破坏。

翻开昌宁的城市建设规划,至2030年,县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8.8平方公里,在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基础上新增12.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利用面积为7.34平方公里,山坝比例为3:2。

珍惜山水田园。这是昌宁人的传统,也是昌宁人的共识。而保护山水田园风光,只是保护的一个侧面,从山区到坝区、从农村到城市,所有昌宁人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着大自然赋予的绿水青山。

耈街彝族苗族乡通过严格的“护绿、复绿、添绿”措施,保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谈到生态保护,乡党委书记马邹说:“我们耇街生态相对脆弱,干旱时常困扰,近3年来,我们乡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没有批过任何砍伐指标,现在山绿起来了,旱情缓解了,环境更美了。”

依托山水田园 激发强县活力

“珍惜山水田园,保护绿水青山,不是阻碍发展,而是为了科学发展。”这是昌宁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大县,既要保护自然生态,又要实现发展,发展之路该如何选择?面对这一难题,昌宁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立足山水田园,依托绿水青山,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特色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链”式发展路子,激发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的新活力。

今年前3季度,昌宁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5.01亿元,同比增长38.29%;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22.14亿元,同比增长32.92%。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既是昌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长项”,同时也是发展的“短板”。近年来,昌宁立足山区农业大县的实际,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园区搭平台“引凤筑巢”,以招商引“活水”增强动力,以服务优化软环境弥补硬件不足,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走进昌宁县城东北部草场坝的昌宁生物资源加工园区,一排排标准厂房依山而建、整齐有序,在建项目如火如荼,投产企业紧张有序生产。

时间回到6年前,草场坝名副其实,是一个荒芜的小山坡。两个画面的对比,让许多人都难以想象,这里竟能神奇地长出一座“省级工业园区”,“种”出日趋强劲的“园区经济”。

昌宁生态环境良好、物产资源丰富、特色经济明显、矿产资源丰富,以粮食、烟草、甘蔗、茶叶、核桃、畜牧、果蔬等为支撑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优势明显。但是,由于工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资源优势无法转化成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昌宁人一直都是“守着好资源,过着穷日子”。近年来,昌宁县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等发展战略机遇,立足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围绕将昌宁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全国知名的红茶加工基地、云南省较有影响的畜产品和林产品加工基地”目标,集中打造以茶叶、核桃、畜产品、林产品、蔗糖为主的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集群,逐步实现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骨干地位突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工业经济要发展,平台的支撑最为重要。昌宁县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着力点,着力构建新型工业发展的集聚平台,推动土地、人力、资本等工业发展要素向园区集中,打造“投资洼地”,吸引企业进驻园区。今年,昌宁生物资源加工园区先后被列为第一批省级生物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园区总体规划为“一园两片”,控制面积12.13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内共入驻企业7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户;今年1至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26.7亿元、工业增加值7.4亿元,新入园企业3户,实际引进到位资金3.99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09亿元,从业人员达7354人。

在搭建好园区平台的同时,昌宁坚持按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龙头、争创大品牌发展思路,围绕优势产业,找准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结合点,加大招商力度,在延伸茶叶、核桃、畜产品、新型建材等产业链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上做文章。几年来,成功引进了龙润茶业、昌宁红茶业集团、雄达木业、桦东实业、笑果果食品、福润肉类加工等上规模的企业。同时,制定出台了《财政扶持工业企业发展暂行办法》,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力度,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

“当初来昌宁投资,主要是看中这里人好、资源好、生态环境好、发展环境优。”昌宁红茶业集团董事长田稳荣说。和田稳荣一样,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昌宁,看中的都是昌宁的资源、生态和发展环境。

“今年,昌宁红茶业集团在我们村建起了CTC原料代收点,全村收购CTC原料鲜叶500吨,增加茶农收入125万元,人均增收400多元。”茶叶专业村田园镇达仁村党总支书李彩华算了一笔账:“有龙头与没龙头确实不一样,大家都想不到过去那些废茶叶能变成宝。”龙头企业的入驻,带活了“第一车间”,使良性循环链条渐成形。目前,全县茶园面积25万多亩,拥有15万多株古茶树资源,年产干茶达15000余吨;全县泡核桃总面积达166.2万亩,干果产量2.3万吨,产值6.9亿元。

立足山水田园 统筹城乡发展

城市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名片。昌宁县在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不贪大、不图洋的原则,立足农业县的实际,突出山水田园主题,把“上山、理水、美田”作为根本,做足“山水文章”,构建大山水格局。

紧紧围绕最宜人居的山水田园城市目标,对城市空间进行整理,统筹路网、公园、绿化、亮化、净化各个环节,从建筑体量、形态、风貌、色彩等进行控制、引导,形成富有浓郁地方特色、与田园风光相协调的城市建筑特色。

昌宁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以路网定骨架,以改造提升主要干道为重点,以打通修缮路网节点为依托,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两亿元,完成了环城西路、环城北路、滨河西路南段等城市道路和路网节点建设;改造提升了右甸路、宝丰路、福惠路等城市路网。新建县城道路6.6公里,改造提升县城道路12公里,县城道路总里程达25.4公里,初步构建起了“四纵六横”、“内联外通”的路网构架;将生态农业示范园和东郊的龙潭公园、西边的姚家坡森林公园作为田园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塑造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田园城市特色景观;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了县城右甸路等主干道、体育场等绿化建设工程,建立多品种、多层次的立体绿化体系,构建了以道路为骨架、广场公园为主体、小区庭院为补充的城市绿化格局,并于今年初,成为“省级园林县城”……

城镇建起来了,如何让农民享受到发展成果的同时,使城镇活起来?面对这样的问题,今年,昌宁县针对县城所在地田园镇缺乏产业支撑、连接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持续发展困难较多、城乡“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将该镇确定为试点,开始“破题”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计划用3年时间,探索出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重点加强田园风光的保护,统一规划坝区农田作物布局,严格治理坝区及面山的违章建筑等问题,形成长效机制;在产业布局上,将村(社区)的产业定位为农业和第三产业,工业集中到园区内发展。

家住县城东郊达丙社区的农民李金洪原本安分的靠着坝子的两亩水田和观音山脚的三亩旱地,农忙种田,农闲时节在附近打打工,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地过着小日子。去年,李金洪得知“农转城”的政策后,马上办理了转户手续,并参加了创业就业培训,获得了一笔5万元3年期的贴息贷款,在县城开起了摩托修理铺,后来又卖起了摩托车、电动车,每年收入三四万元,走上了非农增收的路子。和李金洪一样,去年以来,依托“农转城”政策和创业就业培训扶持,全县共有5640名农村人口在县城安家落户、创业就业。面对随着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形势,昌宁将“农转城”工作作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民由“乡”到“城”转变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来抓,制定出台了覆盖住房、养老、医疗、教育、就业5个方面的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兴业,全面繁荣城市经济,激发城市活力。去年以来,全县累计办理转户手续24002人,兑付资金2491.65万元。

突出山水田园 做强优势产业

“走,到四角田吃菌子去。”进入雨季,这句话成为昌宁的一句时尚语。每到下午或周末,或者是有远方重要亲朋到来,居住在县城里的许多人都会相约到田园镇四角田村,先是在主人陪伴下亲自到山里去采菌子,然后到布谷园农家乐吃上一顿“菌子宴”。四角田村是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这里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2007年以来,全村老百姓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采取按承包面积‘围林管护’的办法,杜绝采集未成熟野生菌,杜绝采集劣次野生菌上市,对野生食用菌实行有效管护,野生食用菌收入从2007年的12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500万元。2009年,村民杨丽菊家办起了“布谷园”农家乐,用野生菌引来了不断的客源,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致富的路子。

四角田村只是昌宁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亮点之一。近年来,昌宁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把生态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抓,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积极探寻“山绿起来”与“人富起来”的结合点,通过严格保护公益林,积极发展经济林,着力培育林下经济,不断壮大林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同步提升,林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去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9.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1%;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215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经济收入的47.1%。

昌宁是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同时命名的全国首批优质茶叶基地县,也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昌宁的古茶树资源颇具魅力,全县共生长着42个野生古茶树群落,有古茶树15万余株,其中基部径围4米以上的古茶树就有4棵。今年,在完成对辖区内所有古茶树的普查工作后,该县明确提出了思路: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在明确这一思路后,我们已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使用GPS技术对所有的古树茶实施定位跟踪;其次给每一棵古树茶办理“身份证”,包括每棵茶树的树高、树幅和基座径围,产量产值和联系责任人等都有详细资料,重点的还要挂牌保护。”昌宁县茶办主任张德恩说。

去年开始,一项茶叶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在田园镇达仁村、温泉乡光山村、松山村3个茶叶面积超万亩的茶叶主产村实施。主要是通过狠抓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基地打造、科技培训、龙头企业培育、覆荫树种植等措施,将用3年的时间使茶园亩均年产值(含覆荫树收益)达1万元以上,3个示范村目前共实施低产茶园改造1.5万亩。同时,通过引导茶农分级采摘,推广CTC原料茶机采,去年亩均增收500元以上。今年期间,示范村鲜叶均价比全乡、全县平均高0.16元和1.85元,干茶销售均价比全乡、全县平均高0.91元和8.91元。温泉乡松山村松林山的1350亩茶园,分布在相连的几座小山上。“过去这片地都被灌木遮着,看不到茶。去年 ‘万亩亿元’示范村建设后,这里才成了真正的茶山,也成了我们的‘金山’。”正在采茶的大新寨村民小组村民施光荣开心地说,他家在这里共有4亩茶地,今年实现收入3万多元。

青山绿水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昌宁的山水也需要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今年,昌宁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省将旅游确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正在实施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际区域合作的契机,将大力发展“旅游生态化”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昌宁境内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邀请专业规划设计机构对本县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了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的概念性规划,澜沧江——天堂山生态旅游片区的规划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亮点。在旅游规划和发展中,将实施能充分彰显昌宁地域特色的“一带三廊四区”建设。

记者 贾云巍 通讯员 吴再忠 字竟春 徐剑春




主办:保山市环境保护局  运行管理:保山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电话:0875-2191028

地址:保山市隆阳区金山路16号   网站标识码:5305000008  滇ICP备12002983-1网站地图